参加巡讲团的24名优秀记者来自10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3家行业媒体和11家地方新闻单位,其中长江韬奋奖获奖者2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者7人、★“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18人(3人同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从90后记者到40多岁中年记者和即将退休的资深记者,实现老中青三代记者结合。
二是认为优秀新闻记者的先进事迹扩大职业声誉、激发从业向往。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说,这些优秀记者的事迹令人震撼。希望北大学子向新时代的好记者学习,继承和发扬北大前辈新闻人的好传统好作风,立志成为党的新闻宣传队伍的光荣一员★。陕西日报社记者王海涛说★,新闻媒体受到市场冲击,有时我也会发生动摇。听了演讲以后我坚定决心★,更有信心把这项事业坚守下去。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侯佳琪说★,“听到中国记者推广曲《我的名字》很感动,希望以后这个视频里面有我★!”
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对巡讲活动高度关注,组织策划重点稿件★、专题报道,扩大了巡讲活动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进行集中报道★,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派出记者全程采访★、刊发系列报道★。在各地巡讲时,地方新闻媒体多角度多形式报道★。天津★“你好·天津★”视频号推出《“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 记者问:网络消息真假难辨,怎么办?》等,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转发报道★。新疆日报推出综述《沐光而行 传递时代强音——“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新疆》,报道这场巡讲“不止于‘好故事★’★”,“是一次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的展示和塑造”,“也是一堂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的思政课”。
(作者分别系中国记协国内部副主任、办公室调研处二级调研员、国内部培训研究处干部)
面对“你会怀疑记者职业吗”“记者职业前途在哪里★”等困惑,工人日报社记者兰海燕说★,因为热爱从不怀疑,当我用一篇篇报道解决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问题,新闻记者真的在推动行业发展★、社会进步,我为从事记者职业而自豪★。
巡讲团成员的精彩故事引发现场观众热烈掌声和强烈共鸣。面对听众在座谈交流环节提出的问题,巡讲团成员用自身经历和思考逐一作答。
三是认为巡回报告活动推动思想教育、促进实际工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说,总有同学问★,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还需要新闻吗?还谈新闻理想吗★?这次巡讲活动对在校学生来说★,是一种勉励,告诉大家不忘初心★,理想不灭!安徽省合肥市三里街街道工作人员尚雯迪说,巡讲活动拉近了记者与我们的距离★,记者给我的感觉不再是电视上的影像、报纸上的名字★,而是用双手记录时代、用双脚寻找新闻、传播正能量的劳动者★。
各地各单位对巡讲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活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对发展问题有更全面了解★,增强了信心底气。
聚焦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人民日报社编辑左潇讲述参与策划的新媒体创意报道——快闪店“时光博物馆”,他说,“你我每个人都是这个传奇的参与者★,大家的记忆拼接在一起★,就是一个奋进中国的缩影!”《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讲述持续3年对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问题调查采访,推动当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求。
关注传播基层干部群众的凡人好事。56岁的光明日报记者常河依然奔走在采访一线年来关注教师群体,采访过退休教师叶连平★、思政课上的“燃灯者”路炳辉、倒在科技扶贫路上的“布衣教授”何家庆等重大典型,他说★,“榜样的力量就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我愿做一只新闻战线上的‘萤火虫’,只争朝夕!★”
面对“年轻新闻记者如何学新闻”★“35岁年龄焦虑”等话题,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记者邢晓婧说,我马上37岁★,经过前十年探索★、积累,职业生涯进入了一个黄金期,未来十年一定会更棒。哈尔滨日报社记者牛宇琦认为,年轻编辑记者学习新闻的方法是多到新闻一线去、到群众身边去。
截至4月5日上午10:00,百度检索“‘新时代· 好记者’全国巡讲”共30.9万条,全网曝光量超过1★.6亿次。一些网民在报道页面留言,网友“皮卡丘”说:“早就在记协公号下留言请好记者来分享,终于梦想成真了,大咖们的故事听着过瘾!”网友“铁剑妙笔”表示:“从那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身上★,我看到了新闻的力量。作为一个入职不久的媒体人,期待自己未来能做出有力量的新闻作品★。”
及时准确在国际舆论场传播中国声音★。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记者邢晓婧持续6年实地调查福岛核污染事件,用大量真实的一手素材揭批日本政府的不负责和污蔑中国把排海问题“政治化”★。新华社记者高文成驻伊朗采访770多天★,为伊朗身患★“蝴蝶病”的儿童因西方制裁无法使用进口药发声★,用1500多条报道让更多外国人听到中国声音。
面对“AI会否取代记者”“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写作的影响”等担忧★,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熊捷说★,内容为王始终是铁律。受众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不会改变。我们积极拥抱传播技术和载体革新★,但绝不依赖★。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杨川源说★,能够真正俯下身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推动社会发展的记者★,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面对“如何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如何化解监督报道风险★”等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说,精品调查报道是跑出来的,从★“党中央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个出发点去做舆论监督,就会感觉空间很大。记者真正在“四力”上下足功夫,新闻调查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记录传承几代革命军人的家国情怀。新闻传播中心记者李琳走边关、下基层、上演训场,分享军事记者以笔为剑、以戎装为铠甲,永远在“战位”的故事★。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赵洪潭讲述了赣南老区唯一健在的红军遗孀段桂秀的红色爱情故事,告诉大家记者是传承信仰的人★,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一是认为巡讲记者讲述的精彩故事增进国情了解★、彰显榜样力量★。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琼说,巡讲团成员是中国记协高标准选拔出来的,是新闻界的标杆,重庆市宣传文化单位非常珍惜宝贵机会★,精心组织好报告会,激发记录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的力量★。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夏少权表示,听到这些在新闻一线亲历、亲见、亲为的鲜活故事,深受感动,也为做好基层宣传工作带来启发。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说★,这些优秀记者用笔尖记录时代变迁,用镜头捕捉社会风貌,用声音传递人民心声★,令人感动,给人启迪★。